抄电话号码的小本本破得不成样子的时候,我就誊抄一次
这是个奇异的过程,就像人生的一次逆向旅行——细雨黄昏,一个人回到久别的古镇,分开满院的荒草,踏上吱呀作响的狭仄楼梯,走进一幢很久没有住过的旧房子,拂去厚厚的灰尘,辨认着往日生活的气息
牢记我一生第一本看的书,是没有字的,然而我领会它叫《三毛漂泊记》,厥后,又多了一本,叫《三毛参军记》,作家是张乐平
老宅中有天井,多植有报岁兰和南天竹等耐阴花卉,还有的是紫藤,枯梅等
在天井里养一缸金鱼是常见的,我的祖屋之旁还有一丛高大的芭蕉
与之相对的是我父亲的卧房
我与我的祖母同屋,祖母喜欢和我在一起,相毗邻的是太姥的卧房,在后厢房
在天井里,植有一株老茶花和一株石榴,与芭蕉成为一高一低的绝佳点缀
太姥是念佛的,独自居住,不喜欢别人去搅扰,我奶奶和她好像是无话不谈,所以,太姥只让她天天进后堂
这些植物成为我童年的重要记忆,记得每年三月廿三天后娘娘生辰,芭蕉正是抽花的时候,一根紫红的花苞弯垂了下来,然后,箨叶掉落,里边的金色蕉花就露了出来,煞是好看,然后是石榴花开,冬末则是茶花开,是宝珠山茶,朱红色的单瓣,金色的蕊,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光,我就在这天井里玩,寻觅那些草间的蟋蟀和长虫,直到我读书了,才走出了这老屋
而要说起美人私房菜的话,则首推绝代佳人董小宛了
《影梅庵忆语》中记载,她纤纤玉手做的西瓜膏,将瓤滤刮干净,放在白瓷碗中,用文火煎到七八分,加入白糖细搅慢炼,等到火候不枯不焦、将凝未凝时,收手静置,冰镇
那瓜膏艳色浮动,香酣殊绝
啧啧,看得都心驰神往吧?而她做豆豉,则不辞麻烦地要将豆黄九晒九洗,“剥去衣膜,种种细料,瓜杏姜桂,及酿豉之汁,极精洁以和之,豉熟擎出,粒粒可数”
诸如“薄藕笋蕨,鲜花野菜,枸蒿蓉菊之类”,她都能巧手慧心,将便宜又普通的家常菜烧得芳旨盈席
因冒辟疆爱吃甜食,小宛用芝麻、炒面、饴糖、松子、桃仁等原料创制的糖果――秦淮董糖至今仍是地方特产呢
平常之物在小宛卓绝的手艺下,变得不同凡俗,成了人生的享受,琐碎的生活也因此变得精微雅致
想来,私房菜就应是那种兰心蕙质的女子掌勺,将平常生活里的乍现灵光,运用到家常小菜中,让舌头狂欢、齿颊留香,使人间烟火散发出赏心悦目的清澄诗意来
无怪乎我们的电视节目里,总变着法期望你多学几道菜
你看,今天刘仪伟在《天天厨房》做菜,明天付笛声、任静夫唱妇随地做菜,后天,又有歌手周彦宏来显厨艺
最有名的当然是凤凰台沈星的“美女私房菜”了,她明眸皓齿浅笑盈盈,只是都让人来不及看,到底是她还是佳肴更色香味俱全! 打住打住,这么说着到底又有饮食男女的味道了
我不想扯到这个话题中的,不料还是没有绕开,思绪总是这么一根经地行走
当网友如此问我之时,我语塞是因为不敢说出自己没有拿手的看家菜,仿佛如此一说便不够娴淑,不够女人一样
有句名言道,“通向男人心房的唯一捷径是胃”,深深暗示着女人厨艺的重要
再说了,所谓“善烹小鲜,可治大国”,那么智慧的老子都说,烧鱼如同治国一样,可见,在火候上做菜与治国是一个级别,所以,横竖我都说不得没有拿手菜
可说有,倒是哪一个呀?平日里做菜匆忙间只是应付肚子的饥饱,何曾去想味觉满足后的心灵快感?更别说美女私房菜了
此后的日子里,乍暖还冷,我依然走在上下班的路上,也就时见黄姨的金色太阳伞斜撑在那里
不管有人没人,她忙着,经常低着头用心地缝补着市民拿来的旧衣破服
而我每每见此情景,心头总有一股暖流涌荡
其实,在雄州小城的大街小巷,这样小摊小档不少,也正是她们,用自己的劳动和手艺,为他人,也为自己和这个社会缝补、驱寒、保暖,在一针一线中营造温馨,构筑和谐